目前分類:未分類文章 (6)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1.大便習慣的改變

  2.腹瀉、便秘,或腸道無法完全排空

  3.便血

  4.糞便比以往細

  5.普通的腹部不適

  6.不明原因的體重減輕

  7.經常性疲勞

  8.嘔吐

  由於腫瘤生長速度等原因,有些結直腸癌在早期的症狀很不明顯,也容易誤診為其他疾病。

區分細節防誤診

關鍵詞:出血、混淆、誤診

  結直腸癌通常容易被誤診為痔瘡、肛裂、腸息肉、痢疾、胃潰瘍、結腸炎等,因為它們都會有便血的症狀。

  雖然同是大便帶血,但有所區別。大腸癌患者的大便會帶膿血,且糞血相混。痔瘡、肛裂、腸息肉患者的糞便並不與血相混,而是附著在糞便的表面,血色鮮紅或相對新鮮。胃潰瘍病人的大便與腸炎病人有顯著差別,往往排黑色或柏油狀大便。

  大腸癌的相伴症狀也有區別。腸癌排黏液膿血便的同時,排便習慣會改變,時而腹瀉,時而便秘;痔瘡患者排便時肛門可見突出物;腸息肉患者腹部不痛;胃潰瘍病人伴有上腹部長期性、週期性胃疼痛和經常噯氣、泛酸及噁心嘔吐。

  闌尾炎和大腸癌相差較大,大腸癌主要表現為排便習慣的改變,而闌尾炎大便一般不會有什麼改變,闌尾炎主要表現為肚子疼、發燒,並沒有大便習慣的改變和便血。

針對檢查很重要

關鍵詞:化驗、指檢、腸鏡

  1.便隱血實驗

  不少人還會放棄大便檢查。實際上,80%的結直腸癌患者都有便血的情況,但半數便血是看不出來的,需要通過便隱血實驗篩查。

  2.肛門指檢

  體檢時醫生會做指檢,可多數人覺得不舒服或不好意思,選擇放棄。實際上,中國人直腸癌70%以上為低位直腸癌,直腸指檢時能夠觸及。因此,如果出現便血、大便習慣和性狀改變時,最好接受這項檢查。

  3.CEA和CA19-9等腫瘤標誌物

  4.結腸鏡檢查

  沒有結直腸癌家族史的人,40歲開始每年做肛門指檢和大便潛血檢查;50歲時開始做腸鏡,之後每3—5年做1次。有結直腸癌家族史或慢性腸炎的人,應提前到40歲左右做腸鏡。

管好嘴才能預防癌

關鍵詞:飲食、水果、熱量

  “腸癌是吃出來的癌”,預防結直腸癌要從飲食下手。做到

  1.均衡飲食

  少吃紅燒、醃製、油炸食品,多吃穀物纖維、新鮮水果、蔬菜,增加粗糧比例,避免長期進食高脂肪的食物,保持大便通暢。  

  2.養成良好衛生習慣,戒菸限酒,適當從事體力活動。

  3.控制能量攝入,保持正常體重,防止肥胖。

文章標籤

迷你湍蝦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益生菌

孩子過敏,成為越來越多父母最敏感的話題,“寶寶濕疹了,是過敏嗎?”“為什麼我的寶寶會對雞蛋過敏?”“我以為寶寶抵抗力差,原來是過敏性鼻炎!” “寶寶奶粉過敏了,換了幾個牌子還是依舊過敏。。。。。。”

  雖然,父母對於過敏的困惑有所不同,每個寶寶出現過敏情況也各不相同。父母習慣把外因當做給寶寶帶來過敏的主要矛盾,而忽略了內因。經常見到父母把過敏嫁禍到食物身上,不論是牛奶、雞蛋、還是魚、蝦、蟹、大豆、小麥等。其實,食物過敏不是食物選錯了,而是孩子的免疫系統出現了問題。為什麼寶寶更容易過敏?

  正常人每天都要攝入各種各樣的食物,對於這些食物,尤其是食物中的蛋白質對於人體來說,算是“外來物”。那麼,為什麼大部分人不會發生過敏?正常人的腸道表面是完整的,食物被分解後的小分子不會進入血液,即使在某些疾病狀態下腸壁破損進入血液,也不容易被免疫系統識別出來。而寶寶的消化道比較脆弱,主要表現有以下幾個特點:

  1、益生菌不足:剛出生的寶寶腸道內是無菌環境,隨著接觸空氣和吃進的食物,開始出現了細菌,但益生菌的數量和種類都偏少,無法對腸道形成天然生物屏障作用。一些有害細胞和物質容易對腸壁造成損傷,繼而增加腸道通透性,引起過敏反應。母乳中含有低聚醣(益生菌的食物),可以幫助益生菌增殖,改善寶寶腸道內環境。

  2、腸壁不完整性:剛出生的寶寶由於腸壁發育不完全,腸壁結構鬆弛,存在一些小的縫隙。食物中的小蛋白分子可能還沒消化完全就透過這些縫隙進入腸壁黏膜下的毛細血管,繼而作為“外來入侵者”被免疫系統識別和攻擊,引起一系列的過敏反應。

  3、sIgA較少:正常腸道表面分佈著一種特殊抗體sIgA,能夠防止細菌在腸道表面形成炎症引起破損,有助於維持腸道黏膜的完整性。很多新生寶寶腸道缺乏這種特殊抗體,腸道黏膜容易發生損傷,使得蛋白分子更容易穿過腸壁,進入血液,被免疫系統過度識別引發過敏反應。

  4、蛋白酶數量不足:寶寶的胃腸道中蛋白酶數量不足,難以將食物中的蛋白完全消化分解成小分子的肽和氨基酸,使很多“外來入侵者”得到放行,也是寶寶容易發生食物過敏的原因。母乳中含有蛋白酶,可以幫助寶寶分解大分子蛋白,這是配方奶粉無法比擬的。

益生菌 過敏 

 5、產生IgE的免疫細胞較多:IgE是引起食物過敏的一種特殊抗體。新生寶寶的體內免疫系統發育不成熟,使得這種細胞含量相對較高,更容易製造過敏反應的特殊抗體,因此容易發生過敏反應。

  總之,寶寶過敏是一個複雜的過程,與寶寶的生理特點、自身體質、遺傳因素,以及父母的餵養方式都有緊密的聯繫。

迷你湍蝦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小寶寶終於可以添加輔食了,這可是寶寶長大的標誌。許多寶媽為了寶寶,總想著讓寶寶吃點滋補一下,然這種心態反而幫了倒忙。1歲內的小寶寶由於腸胃功能虛弱,抵抗力差,即使食物營養又美味,但也不適宜放在寶寶的輔食菜單裡,寶寶添加輔食十分重要,所以寶媽最好在給寶寶添加輔食前做一個詳細的了解。

一位楊媽媽說:“非常後悔之前沒多了解點有關寶寶的知識,若不然孩子也不會憔悴成這樣了。

原來楊媽媽兒子剛滿6個月,想著寶寶可以吃輔食了,就想給寶寶吃點營養豐富的食品,而雞蛋就是首選,可沒料到的是,寶寶在吃完雞蛋後一個小時便腹瀉,一天拉七八次。不說寶寶,就連大人都受不了。

一般寶寶的腸胃比較弱,而蛋白不易消化,有的寶寶吃了可能會出現腹瀉或過敏等的症狀,可若寶寶吃了沒事的話,就可以繼續食用的。但也要注意,對於嬰儿期的寶寶來說,雞蛋每天給寶寶吃一個或半個就可以了,不僅營養達到了,也不易讓寶寶對雞蛋反應過大。

1歲內寶寶的飲食很講究,必須科學地給寶寶添加輔食,可是在面對這琳瑯滿目的食物時,哪些食物是不能出現在寶寶的餐桌上呢?

益生菌 過敏

0-1歲寶寶的輔食“黑名單”

1、蛋白

1歲內的寶寶的消化系統尚未完善,還無法負擔這豐富的營養成分,且蛋白中很容易引起過敏反應,因此吃輔食的寶寶建議只吃蛋黃,不吃蛋白。

2、蜂蜜

蜂蜜是甜美的食品,不僅可增加甜味、添加營養、促進胃口,也可治療便秘。如此好東西不少家長都會給寶寶吃,卻不知為免破壞成分,蜂蜜在製造過程中是不會經過高溫殺菌,所以可能會含有肉毒桿菌袍子,抵抗力弱的寶寶很容易導致肉毒桿菌中毒,所以一歲內的寶寶最好不要食用蜂蜜。

3、海鮮

對吃到不潔的海鮮,寶寶身體反應往往比大人更甚,所以為避免引起寶寶腸胃不適和引發過敏症狀,寶寶最好少碰為妙或以少量為原則。

4、水果類

為保證寶寶的營養需求,除添加輔食外,還可給寶寶喝一些不同口味的果汁。然對於菠蘿、獼猴桃、芒果等水果,雖含有對寶寶健康的維生素,但其中某些元素也會引起寶寶過敏,所以在挑選水果時要慎重了。

5、花生醬

花生醬中的花生油酸是人體細胞促進合成前列腺素的主要元素,然前列腺素易引起過敏反應,對於有過敏遺傳的家族最好不要食用花生製品。且若花生醬保存不當很易受黃曲毒素污染,一旦攝食了被黃曲毒素污染的食物,會導致急性肝中毒。

6、調味品

在添加輔食時,有些寶媽擔心食物沒味道寶寶會不吃,於是在輔食中添加一些鹽、醬油等調味品,然寶寶過早的接觸調味品,很容易會影響寶寶以後味覺的發育。

 

迷你湍蝦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醃製食品。很多醃製的食品配上主食食用,不僅可口還會增加食慾,許多人都喜歡這樣的吃法。但如果醃製食品在製作的過程中方法不得當,就會出現致癌物質——亞硝酸鹽,經常食用含有這種物質的醃製食品不僅會影響身體健康,甚至會引起癌症。

 

2.皮蛋。在製作的過程中常會使用鉛,如果經常食用松花蛋,很容易引起鉛中毒。同時經常食用皮蛋也會造成身體當中大量鈣質的流失。

 

3.臭豆腐。臭豆腐雖然聞著比較臭,可吃起來卻很香。但臭豆腐不易長吃,因為,臭豆腐在發酵的過程中非常容易被微生物污染,同時也會揮發出大量的鹽基氮及硫化氫等有害成分,這些成分都是分解蛋白質的腐敗物質,經常食用對身體健康和養生保健是有害無益的。但食物也是個“雙刃劍”,臭豆腐對於老年人來說,經常食用是有好處的,可以預防老年癡呆。

 

4.油條。不吃早餐的危害固然很多,但早餐經常吃油條也是不好的。眼下,很多家庭早餐的桌子上都會有油條這種食物,因為油條既方便又實惠。但製作油條時使用的油通常讓人不放心,另外,明礬是含鋁的無機物,如果經常食用會影響身體健康。

 

5.豬肝:豬肝中鐵質、維生素A、維生素B2含量很高,是最理想的補血佳品,同時還有緩解疲勞、明目的功效。但豬肝中的膽固醇也是極高的,如果經常食用,人體中膽固醇的含量就會增高,極易導致動脈硬化等疾病。

迷你湍蝦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手機在給大家帶來諸多便利的同時,也讓不少人出現手機成癮問題。英國《每日郵報》報導,美國人平均每天點擊、滑動手機超過2600次,有的人甚至達到每天5400次。

 

 如何擺脫手機對你的吸引力?美國谷歌公司前設計倫理學家特里斯坦·哈里斯在實驗中發現,把手機屏幕調成灰色,就能有效降低人們使用手機的慾望。他說,手機程序使用的某些顏色,比如紅色、亮藍色等,會讓人不自覺地想觸碰手機,將彩色屏幕改為灰色,會讓臉書、Instagram等社交媒體的未讀提示變得不那麼引人注目,從而改變人的手機使用習慣。

  丹麥哥本哈根“神經元”公司通過大腦掃描和眼動追踪技術研究手機程序與使用者的關聯,證實哈里斯的做法可行,並建議大家最好同時關掉音效。

  《每日郵報》說,手機程序的顏色選擇的確會影響人們的使用順序和心情。比如,紅色會讓人興奮,顯得年輕、大膽,因此被選為“通知”的顏色;黃色讓人快樂、樂觀,因此Snapchat的標識選用了黃色;臉書、推特、領英網等的標識則選用了最受歡迎的藍色,因為藍色會讓人覺得可靠、值得信賴和專業。(喬穎)[新華社微特稿]

迷你湍蝦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你是否出現過這樣的症狀:原本一天一次廁所,現在突然變成了一天好幾次或好幾天沒一次。又或者原本如香蕉狀的大便,最近突然變成了細條。又或是便中夾雜了紅紅的血色。因為不疼不癢,大部分人都不太放在心上,其實,這些可能是結直腸癌發出的“報警”信號。

  結直腸癌是一種名副其實的“富貴病”,以前主要流行於西方發達國家的疾病,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發病率正在節節攀升,經濟越發達,生活越富足的城市發病率越高。目前有數據顯示,我國結直腸癌的發病率僅次於肺癌和胃癌,列第三位,每年有120萬人不幸患病,60萬人因它而失去生命。本期名醫有話說邀請北京世紀壇醫院腫瘤中心副主任羅成華教授一起來聊聊結直腸癌的那些事兒。

結直腸癌是怎麼得的

關鍵詞:病因、飲食、生活方式

  1.家族聚集傾向

  30%的結直腸癌有家族聚集傾向,也就是說如果家裡有結直腸癌患者的話,其家族可能都是易感人群,這種易感性可能與基因及家庭生活習慣有關。

  2.飲食習慣

  從飲食上看,大腸癌主要來源於肥胖因素,許多人習慣於“二高一低”即高脂肪、高蛋白、低膳食纖維的飲食結構,都可能導致結直腸癌症的發生。過多食用精製米麵、肉類都是誘發因素。

  高脂肪、高蛋白食物能使糞便中甲基膽蒽物質增多,可引起膽酸分泌增加,被腸道內厭氧菌分解為不飽和的多烴,此兩種物質均為致癌物質。同時,食物中纖維素減少,導致排泄的間隔時間長了,毒素排泄就少了,對結直腸癌的發生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此外,長期過多攝入高脂肪還會增加腸道內膽汁酸的分泌,對腸道黏膜形成刺激和損害,久而久之就容易誘發結直腸癌。

  3.排便習慣

  除了飲食習慣外,不良的排便習慣也容易誘發大腸癌。大便是人體的“廢物”,包含不少毒素。便秘導致“毒素”累積在腸道,就很容易對腸黏膜造成傷害,從而誘發癌變。”

  4.生活習慣

  近些年,大腸癌日趨年輕化,年輕人忙於工作工作而飲食不規律,消化道生理節律被打亂,腸道運行不暢,此外精神壓力大影響腸胃功能,大便功能改變。再加上運動過少,導致結直腸癌患病風險增加。

文章標籤

迷你湍蝦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